荆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返回工作室广场]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文章详情

画意诗情歌青春

发布者:汪锋 发布时间:2020-08-02 08:34:07 阅读(1579) 评论(0

本单元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也许有的老师纳闷,所选的六篇文本中有两篇是小说,如何说画意诗情?因为《百合花》用诗化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是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战争诗化小说。《哦,香雪》塑造了纯净无暇的香雪形象、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更有清新婉丽又富有诗性的语言。高中生正值诗一般的青春期,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非常贴近学生生活,颇能引起高中生的共鸣。我的发言共四个部分,即单元构成、任务解析、设计特点、后续思考。

统编教材在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课文选取、内容设计等与苏教版相比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因为是第一单元,我想有必要跟各位交流一下单元构成。我们知道,苏教版一个专题由导语、板块、写作三部分组成。而统编教材单元设计思路分三类:一类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如上册中的课文阅读有1、2、3、6、7单元;一类是“整本书阅读,如上册中第5单元的《乡土中国》;另一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上册中第4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和第8单元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下面我主要讲讲以读写为主的单元构成,由单元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四部分组成。

单元导语:交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选文选收意图、单元核心任务及主要教学目标。

选文分析: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人文主题进行组合,突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

学习提示:与苏教版不同的是新教材不设置课后练习题,只在每课安排简短的学习提示,设定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课一提示。

单元学习任务:一般设计有3~4个学习活动,分别从课文内容、写法特点、单元写作等不同角度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

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人文主题是青春(第一段);选文选收意图是引导学生“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第二段)。单元的核心任务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第三段首句)。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第三段)。

第一单元选文分析:粗略的分,本单元就是五首诗歌和两首小说;细分单元如下: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词----教读篇目。本单元唯一单篇成课的一首词,抒发了伟大领袖青年时期在民族危难之时所显现出来的担当精神。

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现代诗歌---教读篇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表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红烛》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的序诗,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时代新意,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代表诗作。

《峨日朵雪峰之侧》---当代诗歌---自读篇目

《致云雀》---外国诗歌---自读篇目

一首中国当代诗,一首外国诗,增强了单元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第三课:《百合花》---小说---教读篇目

《哦,香雪》---小说---自读篇目

两篇小说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点。

《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提示”中得到以下信息:

简介课文内容: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提出学习重点: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提示阅读策略: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提示延伸阅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明确背诵要求:背诵课文。

这单元提示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更好地解读教材中的课文,有效落实单元教学任务。

 ●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单元学习任务”中安排的语文活动涵盖了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这三个方面实践活动。比如第一单元设计了四项任务,简单来说,分为四点:

1.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  围绕“意象”“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3.  联系特定背景理解小说的内涵,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

4.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汇总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






第二部分  任务解析






如果按传统思维来上,你会如何设计这七篇课文?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思路是这样的:《沁园春·长沙》(2课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课时)《红烛》(1课时)、*《峨日朵雪峰之侧》(0.5课时)、*《致云雀》(0.5课时)、《百合花》(2课时)、*《哦,香雪》(1课时)、写作(1课时)

例:《沁园春·长沙》传统单篇教学:

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二、解释词牌及篇名

三、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看视频,听朗诵,赏美景,感节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二)赏析课文

1.赏析上阕

写了什么景色?景色特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和手法写景?

2.赏析下阕

写了什么事?人物形象是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四、总结课文及背诵全文

最终形成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知识脉络。像这样的单篇教学,套路化、模式化非常明显,以孤立的单篇课文作为教学单位,以知识为核心,要点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全,侧重教师对文本的条分缕析,学生能发挥的空间很有限。而且,知识与知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很难指向一个统一目标。

那我们又该如何安排单元学习任务?一个单元安排几课时为好呢?安排四个学习任务:品赏青春的诗意(2课时)、探究作家的诗心(2课时)、再现小说的诗性(3课时)、展示“我们”的诗情(2课时)。

一般来说,一个单元大体为7-9课时,在设计任务时都具有操作性、动作行为的,每个任务都是动宾结构;设计结构是大小整合并举,第一、二任务是研习诗歌、第三任务是研习小说,第四任务是七篇大整合。

学习任务一:品赏青春的诗意

(一)以诵读为起始,梳理要点(见下表一)

从青春的价值、意象、艺术特点、情感四个方面进行梳理,重构第一单元五首诗歌,让学生在梳理诗作中,对诗歌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完成表格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同样需要有以下的体验:

1.用一个词语概括诗中与众不同的“青春的价值”,并陈述理由。

2.选择打动你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为什么会打动你,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3.选择最能点燃你青春激情的一首诗作,在小组或班级上进行诵读,展示“青春的力量”。

(二)以诗歌为底本,鉴赏分析

1.语言的锤炼——品一品

选择你喜欢的诗句,想想和常规的表达有何不同,从字词、句式、表现手法、风格特点等角度说说你喜欢“这一句”的原因。

2.情感的涌动——读一读

怎样才能读出“这一首”的情感?请为诗歌画一张情感变化曲线图,感受诗歌内在韵律的起伏跌宕,体会其感情的变化走势。

3.诗意的表达——仿一仿

这一活动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思考写好诗歌的关键要素,并自觉地建构阅读诗歌的知识。

学习任务二:探究作家的诗心

  1.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探究不同版本的背景介绍,为《沁园春·长沙》重新编写一份“背景介绍”。

材料一:《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材料二: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2. 对比品鉴

(1)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比较

毛泽东:《咏蛙》《忆秦娥·娄山关》《水调歌头·游泳》……

郭沫若:《凤凰涅槃》《天上的街市》《炉中煤》……

闻一多:《七子之歌》《死水》《一句话》《忘掉她》……

任选作家:……

(2)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诗歌比较

周恩来的《赤光的宣言》、朱德的《太行春感》、陈毅的《赣南游击词》

3.策划“青春之歌”的专栏,写诗评。

这一任务情境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突破当下的时空背景去了解作者的相关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作家作品之间的距离。通过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比较和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诗歌比较既完成了“由点到面”,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也为其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方法与启示。

学习任务三:再现小说的诗性

(一)入诗境:梳理“他/她”的故事

梳理:叙述者、主人公、次要人物、场景、情节、主题(见下表二)

(二)赏诗意:选取“他/她”的片段

《百合花》:两忆“故乡”、三写“百合花”、四提“破洞”

《哦,香雪》:“窗”和“铅笔盒”意象选择

这是小说的精读部分,既有整体的梳理感知,又有精细化的鉴赏,抓住文中精彩的片段详细分析。

(三)悟诗情:诗化“他/她”的青春。

1.请梳理、体会两篇或多篇诗化小说的异曲同工之妙(见下表三)。从人物、环境、时间、语言、主旨、标题等方面进行梳理。不单局限于《百合花》和《哦,香雪》课内文本,还拓展阅读《边城》《荷花淀》等课外文本进行比较,体会诗话小说的异同之处。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小说改为诗歌,体悟作品展现的“青春价值”。

此任务的设计,是为了打通不同体裁作品之间的阅读限制,将小说改写成诗,本质上是以原作为题裁进行再创作,是重新剪裁、重新构思、个性体验的过程。 

学习任务四:展示“我们”的诗情

展示‘我们’的诗情”环节,实际上是各个时代的“青春”展示会。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分享、推选优秀作品,写一段对诗歌作品的评论性推荐词,也可配上符合诗歌情境的朗诵音频,举办班级朗诵会,向各类刊物、公众号等投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置身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成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其角色变化是:朗诵者、品鉴者、点评者、创作者,从“他人之青春”,到“我之青春”,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   设计特点



以上四个任务由易到难,呈现梯度,以“赏诗→评诗→改诗→写诗”为路径,融入青春的人文主题内容,以学生自主阅读、梳理、讨论、探究、写作、交流、分享为主要学习方式。

 一、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任务学习设计

本设计超越单一课时思维,从学习任务出发,避开零碎地知识教学,围绕“青春”主题,找出单元的共性,组合这些教学资源,打通不同任务群之间、不同学习方式之间、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使得语文学习样态变得立体化,富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设计的重点不是指向文本内容的问题层次及分配,而是面对素养目标,怎样去引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行为,怎样达成任务解决?于是,思考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设立以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品味语言,感知意象;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丰富自己对文学形象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2.检索资料,知人论世,加深对主旨的理解;对比品鉴,发现作家独特的的艺术创造;撰写诗歌评论,积累文学鉴赏经验,提升思维品质。

3.把握小说叙事和描写的特点,赏析“细节”,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提炼小说中的诗意,改写成诗歌。

4.思考“青春价值”,捕捉创作灵感,创造青春形象,追求语言表达的积极效果及美好感受,完成诗歌的创作。

从学习目标中可见,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既有语言的建构与积累,也有思维的提升、审美的历练、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取舍精妙的阅读与鉴赏

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不是就单篇讲单篇,但也不能无视篇章的独特性。篇章的独特性和单元的整体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做好平衡处理。首先,教读篇目与自读篇目的有效整合。如《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是教读篇目,而《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哦,香雪》是带有星号的自读课文,要有精读、略读之取舍。其次,精读经典片段。在本次设计中,为了避免内容的夹生,对小说中两忆“故乡”、三写“百合花”、四提“破洞”的片段的精读与鉴赏可谓淋漓尽致,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主题意蕴还原再现。

两忆故乡:

小说中两次提到了故乡,请你动情地读一读相关段落。如果中间要加一声叹惜——“哎”,你会加在哪里?并说出理由。

1.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哎)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11段)

2.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哎)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45段)

一声“哎”将家人团圆的人性诉求与枪炮隆隆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对比,将我们身边的美好逐一剥离,一声叹息,一种无奈。

三写“百合花”

1.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32段)

说明:这里外全新的唯一的嫁妆,象征着对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2.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42段)

说明:将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献给为了保家卫国而受伤的包扎所伤员,一床被子联系了军民情谊。

3.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57段)

说明:“百合花”象征着新媳妇对通讯员纯洁的感情,是歉意,是痛惜,也是致敬。

三处“百合花”传达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在战争背景下,家园人事尽被摧毁,唯一不能摧毁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情感。

四提“破洞”

1.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33段)

说明:写出了羞涩腼腆的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时,慌慌张张地转身,被门钩挂破衣服的窘态。

2.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41段)   

说明:让他回团部走远时看到的破洞,写出了“我”因没有及时缝上破洞而感到后悔,也有对“小同乡”的关切与记挂。

3.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51段)   

说明:写小通讯员死后的那个大洞,除了后悔没给他缝上,还流露出万分无奈、悲痛的心情。

4.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54段)

说明:新媳妇“一针一针线地”缝上破洞,是对“小通讯员”的歉疚和弥补,是对可敬可爱的“同志弟”永远不再复生的痛惜,也是对“战士”的崇敬和献礼。

经典片段的精读,在《哦,香雪》一文中,还有“窗”和“铅笔盒”的意象可供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三、读写融合的创作体验

苏教版写作由“写作观” “写作指导” “写作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写作课大都独立于阅读课程之外,是与阅读课基本平行开设的,至于写什么体裁和内容,与阅读单元的学习进度没有多少联系。新教材把文学阅读与写作安排在同一个任务群众,是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读和写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为此,在任务学习中安排了四次写作体验,即编写、仿写、改写、诗评等写作内容,跟着课文学写作,做到学以致用。

1、请你为《沁园春·长沙》重新编写一份“背景介绍”,要求材料充足详尽,令人信服。并以此为背景,重新对诗歌进行赏析。(编写)

2.以“青春”为题,仿写一首小诗。(仿写)

青春

在(     )为(      )写诗

在(     )为(      )写诗

在(     )为(      )写诗

在(     )为(      )写诗

3.捕捉灵感,将小说改为诗歌或将诗歌改成小说,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青春形象,展现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思考,抒写“我们”的青春。(改写)

4.请你策划“青春之歌”的专栏,推荐最具时代气息的青春诗篇,一人一首代表作,并附上诗歌评论。(诗评)

(一般以短评为主,即聚焦于诗歌中的某一个感受最深的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四次写作体验,是对阅读成果的梳理和进一步体会,反过来促进阅读,形成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认知。

四、凸显梳理与探究的实践活动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提示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特别是“自主梳理和探究”是前所未有的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设计、引导好。在本设计中,安排了三次梳理和探究。

表一:梳理五首诗歌

表二:梳理“他/她”的故事

第三次梳理:“诗化“他/她”的青春”活动中,让学生梳理、体会两篇或多篇诗化小说的异曲同工之妙。

例:在一次以“新教材单元任务学习设计”为主题的研训活动中,义乌中学楼敏艳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探寻小说的诗意

活动一:探寻小说形象的诗意

活动二:归纳诗化小说的共性

活动三:小说诗意表达再创作 

梳理与探究:从人物、环境、情节、主旨、语言和标题的角度分析这类小说的共同点。

表三:梳理诗化小说的异曲同工之处

学生分小组结合学案预习,归纳共同点。当然,这些梳理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上。引入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表格支架,通过文本之间的链接、群聚与组合,以文本的多种思维视角和内在关联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提供充沛的动力与资源。

五、体现“青春”主题的多元评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评价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提供评价要点或提供任务清单向学生提供评价支架,便于学生操作。

1.选择最能点燃你青春激情的一首诗作,在小组或班级上进行诵读,展示“青春的力量”。

2.以“青春”为题,仿写一首小诗。

这个量化评价,能将“任务”转化为可测可评的“成果” 。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上特别把这个单元的“青春”主题凸显出来。

3.请你策划“青春之歌”的专栏,推荐最具时代气息的青春诗篇,一人一首代表作,并附上诗歌评论。

写诗评评价要点:①不少于800字;②结合资料,关注“诗人”;③既有整体关照,又有“文本”细读;④从词句、句式、诗行、音韵、意象、意境、构思、技法等角度展开赏析评价;⑤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独特体验与认识。

4.捕捉灵感,将小说改为诗歌或将诗歌改成小说,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青春形象,展现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思考,抒写“我们”的青春。

小说改诗歌评价:①贴合作品,依托小说的片段、意象、情感,再现“诗境”;②语言表达追求创新,意蕴丰富,富有“诗意”;③情感自然真挚,突出青春品质,抒写“诗情”。

让学生参与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判断一个问题的对错,而是借此提升参与评价的习惯,养成从另外的角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审视意识。

六、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架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教学提示(3)中说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教师要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策略指导,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查阅文献资料。推荐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沁园春·长沙》不同版本的背景介绍。

2.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1)提供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求同辨异

毛泽东:《咏蛙》《忆秦娥·娄山关》《水调歌头·游泳》……

郭沫若:《凤凰涅槃》《天上的街市》《炉中煤》……

闻一多:《七子之歌》《死水》《一句话》《忘掉她》……

任选作家:……

(2)提供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诗歌对比品鉴

周恩来的《赤光的宣言》、朱德的《太行春感》、陈毅的《赣南游击词》等,

3.举办诗歌朗诵会。小组交流、分享,推荐优秀作品,搭建班级朗诵展示平台。

4.投稿。向校文学社、各级刊物、公众号等平台投稿。

5.文本梳理表、评价表的建立。都是需要教师提供的很好的学习支架。

说明: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接触大量诗歌作品,丰富人类情感体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部分   后续思考






、关于任务化教学和单篇教学

有的老师说,新教材中的任务化教学是否可以完全代替单篇教学?个人认为,任务化教学并不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一律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用杭师大叶黎明教授的话说:“从单篇到群文阅读的转向,并不意味这对前者的否定和抛弃。”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单元都得采用任务化教学。如本单元,也可以凭老师们的智慧,设计其它方案:

设计二:专题学习设计:

(1)诗歌专题学习设计

(2)小说专题学习设计

设计三:先分后合的设计

作为第一单元,或者相对学生素质比较差的学校,学生对大开大合的设计不适应。比如类似《沁园春.长沙》《百合花》这样的经典,不妨设计为单篇教学。可以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有所侧重地先一篇一篇地教完再进行整合品鉴,这样降低“陌生化程度”,稳妥衔接。

 二、关于整合与夹生

用任务化教学是否导致内容夹生,理解不透?按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实施单元整合教学,既要完成任务清单,又不能造成课文内容学习上的夹生,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其实整合性的学习任务并不排斥知识学习。比如对小说文本的梳理同样运用到创作背景、人物描写方法、性格命运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只是可以“把知识内容放到大的学科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去感受它的价值、意义、局限”。以往教学时耗费大量时间碎碎念的课堂问题可以用课前预习、课后思考、随文批注等方式来理解,将这些问题作为任务化学习的一种资源或帮助。

三、关于表格梳理与情感体验

有了表格梳理是否就不需要情感体验?以表格的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寻找信息时侧重完成任务,缺乏情感体验。我觉得,表格梳理并不单纯填表格,让学生在展示细节描写时同样需要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品味;教师同样可以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四、关于写作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均衡性

将写作活动纳入任务群学习,是有利于减少抽象写作知识介绍、表达技能训练的弊端。但也会给写作教学带来新问题。比如写作任务繁多、琐碎,不容易抓住重点,写作知识的学习可能会落空。因此,对一个学年甚至高中阶段的写作活动,最好能通盘考虑、合理整合。所以,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既要发挥语言实践活动的优点,又要注意知识和技能的覆盖面和训练的均衡性。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最新评论(0)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