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返回工作室广场]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文章详情

奶奶那辈人

发布者:汪锋 发布时间:2020-04-26 15:49:27 阅读(1419) 评论(0

                                    莹窗散记 
                                         奶奶那辈人    

                                                                           潇湘夜雨        :原名郭先娥,京山一中老师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门开了带霜来”,许多年前,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圆过,奶奶就该念叨这句话了。说这话的时候,她一定是抬头望天,手在额上搭个凉棚,天空静蓝,偶有鸟儿无声滑过,阳光隔了树叶斜斜地落在她身上,她的宝蓝布夹袄斑斑驳驳的。我很注意地看她,一瞬间,觉得她的眼睛里幽幽地闪过什么。事实上也许并没有什么,说完这话,她又低下头来,忙适才忙的活了。

我记住了,霜是八月十五后才来的,开始是打清水霜,清凉清凉的,凉意贴着背心抚过,天高云淡,日子干干净净的;再打浓霜,就是干冷了,脚冷得疼,冷风细针般的刺进衣衫;之后才会下雪,几场雪下过,小麦的苗尖顶出雪被,日子见头,该是新年了。随即树枝暴出新芽,燕来雀嚷,春天伊始。时光清水般无声流过,我们却忽略了那些随时光改变的东西,等到有一天恍然惊觉,才发觉岁月走远,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譬如奶奶的黑头发、细密的皱纹、皴裂的手,她的远逝的童年,她的缠过的小脚,她心中的忧乐,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踏过的一串光阴,随着她的离去戛然而止。也许时光的简史里,有每一个人或长或短的一段篇章,新的压着旧的,层层堆积,直至湮没。好在还有记忆,一个人可以在另外一些与之相关的人的记忆里活着,但记忆亦会随着时光渐渐淡去,散乱、错杂直至丢失,于是这个人以及有关他的一切便永远消失在时光的黑洞里,不复再现。伟人们是例外,伟人的杰出使有关他们的一切与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关联,与人类的生活与精神关联,与科技的发展关联,直至与青史关联,代代相传,薪火相接。平凡如奶奶者,则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奶奶兄弟姊妹共五个,她排行第三。我的大舅爹曾当过国民党的军官,据说官至团副,国民党逃往台湾时他资历不够,回了乡。娶的大舅婆是江南女子,眼大肤白,身材娇小,一口江西方言莺啼燕啭,但觉好听,却听不明白。二舅爹早逝,无缘得见,二舅婆却是少有的刚烈女子,誓不改嫁,独自拉扯大一个儿子。老来节约勤俭,存钱防老,牙缝里攒的钱,缝在自己盖的棉絮里。病得急,来不及交代后事便西去了。盛传一个收破烂的老头,在收破烂收来的舅婆的棉絮里,拆出了几百块钱。表叔听说了去要,人家哪里承认!回来把没卖的旧东旧西一顿乱拆,布袄的腋窝下,也绗着夹兜,装着零角散钱;连破胶鞋,破棉靴里,也塞着一块两块的零钱,有的钱都被老鼠咬得缺边少角了,一股子霉味,据说前前后后拆出好些钱来。这大约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了,那时候的钱,价值高,几百块钱不是小数目,为此奶奶和姨婆叹息了好些回。幺舅爹官至大队书记,是团方十里有头脸的人物,他一村官去了镇上,是有人请了喝酒的, 很受人尊敬。一脸麻子,人也称麻书记。不苟言笑,笑时只是面上倏忽闪过笑意,嘴角微弯,却听不到声音,你看到他面上笑了,很疑心他心里其实并没有笑。小时候只觉得他那高大的身影很是威武,人与他中间仿佛隔着雷池,不敢越。他往人群里一站,人们不自觉地收收腰,提提精神,高谈阔论的赶紧将话逼进肚子,脸上堆了笑来打招呼。不怒自威,这是他的身高、地位、能力综合产生的效果。他第一个在大队办预制板厂,办袜子厂,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小小的一个大队部,热闹得跟集市似的。可惜去世得早,据说他去世时屋顶上滚过火龙。报信人来的时候是个凄惨的黄昏,奶奶无异听到晴空霹雳,人家话音未落,她便嚎啕大哭了。舅爹送葬时,路上前后连着几十辆车,浩浩荡荡,追悼会全大队人围得水泄不通,他的葬礼是好些年后人们还津津乐道的一桩盛事。奶奶大约是最偏爱这个幺弟弟的,她走一路,哭一路,守了一夜的灵,起灵上车时哭得撕心裂肺。后事料理完毕回得家来,还会想一阵,哭一阵,好长日子才平复下来。

奶奶在哭声中送走了她的亲人们。而她自己命运中的伤悲,我无从得见,只能从隐约听来的一些零碎片段,发挥想象了。

奶奶没上过学,却会背老长的一段三字经,文革间老三篇也是念几遍就会,别人背不赢她。她应该是那种聪颖灵慧的女子。据她讲,小时候她的兄弟们上私塾,她和姨婆是不能去的。她们被强迫着裹脚,白麻布一层层裹住脚,束紧,夜里躺在床上钻心钻肝疼,松绑是要遭打的,只得咬着牙忍着。白天还要纺纱织布,在纺车的吱呀声中,她纺出一绺一绺的棉纱,织出一匹一匹的棉布,也在弟弟们的读书声中听会了一段一段的三字经。我的姨婆纺纱时却是要打瞌睡的,兄弟们的读书声伴着纺车的转动声,在她是催眠的曲子。疼痛中奶奶的脚长成了三寸金莲,许多年后她洗脚,我看见她连在一起的五个畸形脚趾,尖尖的脚型,真切地体会到解放脚的好处。奶奶看着我赤脚踩在草地上,踩在沙土里,踩在砖石上,递一双鞋子过来,怜惜中不乏羡慕:“新社会的脚,不遭罪呢。”

      长成三寸金莲的奶奶要出嫁了,她给自己备办了什么嫁妆,我无从得知。我长到记事,约略记得奶奶房里有一张架子床,绦环板和围子上简略雕着些云纹、梅花,红漆、金漆经了岁月,褪色成暗红或剥落成原色。还有一张有三个抽屉的长条桌子,油漆淡褪,木板发黑,桌子上摞着一个上了老式铜锁的箱子,箱面隐约还有暗红的油漆。那箱子里头锁着的秘密一直是我和妹妹处费尽心思要探寻的。我还看见过奶奶盘头发的一个白蛾子的银卡子,耳朵上吊的一对银耳环。据奶奶说,她嫁给祖父时发大水,是用大酱盆划过来的,好在两家只隔一里来地。灾荒年月,她的婚礼一定办得仓促且简单,雨水、洪水、载着她的酱盆一定是她这辈子再也不愿想起的记忆,她从没有像书里的祖母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羞涩回忆自己的新婚时光。但我推测,结婚前的奶奶一定也像每一位新嫁娘一样,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有过美好的憧憬和幸福的设想,只是上天没有给她机会。她在洪水滔滔中嫁过来,此后她的生活一直泛滥着滔滔洪水

奶奶其实长得很美。她年老后我不止一次端详着她布满皱纹的脸想:天啦,连她的皱纹都是那么的细腻!她的颧骨上洇着的一片胭脂红,晕在白皙的肤色里,这样的老太太不应属于锄头、猪草、纺车、挑担……不应属于粗粝广阔的田野,黑汗水流的劳作。我想及她年轻时的样子,云朵样的黑发,杏仁大眼,红白有致的肤色,娇俏玲珑的身材……可惜祖父的眼中只有他的四书五经,他的同窗好友,他的游玩聚会。祖父的世界里充满着墨香书香,没有生活的烟火味,他读书一直读到三十几岁,时常呼朋唤友,连章摘句,觥筹交错。奶奶终至忍无可忍,出语不逊,得罪了祖父的一帮朋友,两人自此关系紧张,加之子息不盛,日久渐淡。奶奶有过一子一女,皆长至两三岁,得天花而亡。她曾经在后来做酒曲时描述过她的孩子,“长得像天上的仙童一般”,绕膝玩乐,娇声叫唤爹娘。惹得我和妹妹遐想联翩。奶奶一生只有这两次生养,此后再无子息,她如何捱过丧子丧女之痛的?她曾经偷偷抹过多少次眼泪?她后来和祖父吵架,坐在房门口的竹椅子上,一声一声数落和哭泣,似乎装着一肚子的苦水,一肚子的眼泪。

在吵架拌嘴被人骂作孤老后,怀着巨大伤痛的奶奶决心领养一个孩子。我至今仍要谴责那骂出如此恶毒之语的乡邻,她们不应该在一个苦难女人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巴。奶奶领养了祖父叔伯弟兄的大儿子,我大伯的哥哥,只养了几年,孩子又被要了回去,偏又在玩水时淹死了。送葬时奶奶去坟边哭喊“我的儿啊,我苦命的儿啊”,遭来一阵呵斥,人家不让她哭,说她养了几年的孩子与她没有什么关系,由不得她哭“我的儿”,奶奶悲悲戚戚地默默走开。自此更有流言散布,说奶奶是命里无儿,任由她养谁家的孩子,总是养不长的。祖父也灰了心,再不应承领养的事。父亲被介绍来的时候,祖父坚决不答应,我的太奶奶也很反对,但奶奶坚持要养,她斩截地说:“我养我的,大了孝不孝顺看各人造化。”一家子人为此甚至闹得分家,祖父和太奶奶过,奶奶则和父亲过。奶奶一个人养活父亲,起早贪黑地做活。有一年六月天给热雨淋了,闭了经路,落下咳嗽的病症。自此奶奶再不吃荤,吃素且信佛,还在寺院边结了一门亲戚,接了祖上一位“和尚爹”(据说是一位被婆婆逼得出家的家祖,女流)的衣钵,正式在家里供了菩萨,每晚必拜。五九年灾害的时候,缺衣少食,祖父和太奶奶两个劳力,拌上野菜勉强得一个饱,奶奶和父亲就惨了,常常只有一酒杯米,和上野菜树皮煮,奶奶把米拨给父亲,由着父亲吃饱,自己差点饿死。祖父他们有多的吃食也不接济,狠心要断了奶奶领养的心,奶奶一口食一口食省给父亲吃,硬是领着父亲撑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这是奶奶常常给我们讲的旧事。“后来祖父怎么又答应了呢?”我们总是问。“你爸爸小时候长得乖巧,嘴也甜,后来他们就喜欢他了。”

到父亲成家立业,我的母亲嫁过来,奶奶的生活才渐渐开云见月。只是她和祖父常年分居,奶奶的卧房在老屋的右首正房,祖父的卧房在右首偏房,中间隔着一匹墙和楼板,翻身咳嗽之声相闻,老死没再同房歇息。以至我以为夫妻年纪大了,是要分房睡的。等有一天同伴说她们家的什么东西放在她爹爹婆婆房里,我才吃了一惊,问:“难道你爹爹婆婆还睡在一间房里?”她睁大眼睛,诧异地看着我:“难道谁的不是?”我没做声。想起奶奶和祖父时常拌嘴至于泣下,心下不免黯然。奶奶和祖父西去之后,并没有合葬,坟紧挨着,遵从他们生前的状态。

 那个铜锁锁住的木箱子,一打开一股旧樟脑味儿,里面有奶奶的一副青色包头,一件叠得十分整齐的的确良对襟衬衣,几套绵绸纺绸的衫裤。还有一个老式的铁灰色的夹包,夹着一些鞋样子,鞋样子是用画片纸剪的,上面有戴着羽毛的人物,还有一个鞋拔子,黄铜的,一敲叮当响。这是奶奶有一年开箱晒旧物时,我和妹妹亲眼看见的。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最新评论(0)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